一、区位环境
地处灌河南岸,河床陡深,潮涨潮落,支流汇聚,跌水轰鸣,声闻数里,故名“响水口”,镇以驻地命名。位于北纬34°11′39″~34°13′37″,东经119°34′42″~119°34′22″,地处县域西北部,东接双港镇;南与小尖镇相邻;西与灌南县三口镇接壤;北枕灌河,与灌南县田楼镇隔河相望。镇人民政府驻黄海路70号,邮政编码224600。镇区地势略呈南高北低,地表面高程一般2.20 米~2.90 米,东西最大距离15.22 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15千米,2023年年末,行政区域面积4286公顷,其中耕地灌溉面积735.8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4862公顷,粮食总产量18609吨。境内主要河流灌河、响坎河、通榆河、黄响河、红卫河、唐响河、佃响河、一帆河等,河流总长116.90 千米。
二、建置区划
相传元、明时期,苏州阊门有人移居此地煮盐、捕鱼。明代属莞渎盐坊。清乾隆年间,称为吴集;嘉庆年间,易名响水口,属海州莞渎镇。清宣统三年(1911 年),隶属于东海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 年),属灌云县。民国二年(1913 年),为响水市;后更名响水区,为灌云县第五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10 月,属涟灌阜边区办事处灌云县第四区、第五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5 月,属滨海县第三区、第四区。民国34 年(1945年)8 月,为响水区;是月,析响水区建响水市。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年)6 月,撤销响水市,辖区仍归响水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12 月,建立响水办事处,属滨海县,辖统一镇、迴南镇、响水镇。1949 年11 月,滨海县、阜东县合并,成立滨海县,属响水区。1958 年10 月,为响水跃进人民公社。1959 年3 月,更名响水人民公社。1960 年4 月25 日,划属灌南县管辖。1962 年10 月,置响水镇,隶属于灌南县。1965 年9 月,划归滨海县。1966 年4 月,为县属建制镇、县人民政府驻地。2001 年6 月,响南乡并入响水镇。2021年9月县政府批复原城南社区进行区划调整,撤销原城南社区,在原城南社区的基础上新成立城南、银河、通榆河3个社区。截止2023年12月份,现辖10个居民委员会,3个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