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西兰花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条从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推动西兰花产业成为全县现代绿色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全县西兰花产业年产量13.5万吨,年总产值已经突破13亿元,带动4万多名农民增收致富,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产业规模化培育“金种子”
“此前,西兰花90%以上用的是国外品种,种子供给长期被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种业公司垄断,使得我县西兰花种植户曾一度陷入‘种贵’‘无种’的尴尬境地。”县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育种这一薄弱环节,我县积极与江苏、浙江、上海、天津等省市农科院合作,加强品种选育与试验筛选,每年引进40余个西兰花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目前已成功筛选出“青城5544”“浙青70”等国产品种在全县推广种植。同时,全县整合数十个零散品种,遴选出喜临门、寒秀、艳阳等9个主力品种,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模化种植。在此带动下,我县国产西兰花品种种植面积由此前的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18%以上,逐步突破品种完全依赖国外的“卡脖子”问题。
通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外招龙头企业、内引农户参与;吸引上海种业集团、浙江银河集团等多家企业落户,以及育苗中心、新品种试验展示园等园区服务平台进驻;建立高标准示范推广基地……如今,我县运用完善的科技手段,形成了从种苗、移栽、管理、采收、储运到销售的西兰花全产业链,规模种植主体达275家,种植规模跃居全国前列。
管理智能化注入“营养剂”
智能化管理是打造现代智慧农业生产新模式、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之一。育好的西兰花苗搭乘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移栽机,按照程序设定的路径、选定种植的位置,被整齐定植在一望无际的田垄上——智能化管理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在响水随处可见,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嵌入了“智慧芯”。
同时,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户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我县积极打造“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响水西兰花一张图”,对土壤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全过程监管,并采用防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病虫害管理。
在一系列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当前,我县西兰花种植速度快、精度高,出苗率达95%以上,已实现从育苗、定植、施肥到植保、收获全程机械化。
经营品牌化长出“增值芽”
“近年来,县市场监管局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强化部门协作,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和保护工作,做好‘响水西兰花’地理标志品牌文章,全力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县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是我县为提升“响水西兰花”品牌价值开出的一剂“良方”。围绕西兰花茎叶“变废为宝”,我县大力引进万银、备得福等8家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将西兰花茎叶加工成西兰花脆片、腌制品等休闲食品,每年可回收利用12万吨西兰花茎叶;为解决西兰花储存问题,我县先后建成宝青、万银等20多座冷库,单次冷藏能力达3万吨,保鲜能力最长可达70天,推动西兰花实现错峰销售,并带动下游制冰、泡沫箱、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
一业兴,百业旺。响水西兰花这颗越开越艳的“致富花”正逐渐在当地串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