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岁月更迭,献礼国庆再起大潮。盐城港集团响水港区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不断优化港口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临港产业发展,昔日的散货木质码头、钢筋混凝土框架码头现已发展为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港、功能齐备的现代物流港、服务高效的区域枢纽港,引领响水港区在向海图强更长远的时段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赢得未来。
忆往昔,百废待兴,扬帆起航。灌河东联黄海,西经盐河与京杭运河相交,南入通榆河与长江相连,响水港依托灌河而建,河海相连、江河相通的优势显著,历史上响水港兴盛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廷的南北交通断阻,货物通过外海入灌河至陈家港、响水口中转。
流经响水的灌河全长74.5公里,其干流流经灌南、响水、灌云两市三县,是省内唯一没有闸坝碍航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其流经响水境内约46.5公里,由此可见,灌河本是我县、我市乃至我省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因此被众多专家誉为“苏北的黄浦江”“亚洲的莱茵河”。
县交通运输局港口科科长 朱宏阳: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建设有最大3000吨级钢筋混凝土码头,港口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到2008年,我们引进了国能陈家港电厂,在我们响水小蟒牛作业区,建设一个3.5万吨级卸煤专用泊位,我们响水港集团建设了两个5万吨级散货泊位,和一个2万吨级公用重件泊位。
我县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因东濒黄海,故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港口与航道全年不封冻,亦无冰凌袭击,河宽水深,航槽稳定,避风条件好,是天然的良港。上世纪90年代,我县以私人个体散货码头运输矿建材料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颁布之后,响水港区发展开始正规化,覆盖矿建材料、煤炭、红土镍矿、钢铁等范围。
2010年,市人民政府委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编制了《盐城港总体规划报告》,响水港被纳入盐城港的“一港四区”之中,响水港区开始迈入蓬勃发展阶段。
县交通运输局港口科科长 朱宏阳:我们最早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辐射的是通过灌河入通榆河,最后进入京杭运河的是淮安、徐州、皖北地区,随着响水港一类口岸正式获得批复,我们的货物可以辐射到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这一块。
看今朝,百舸争渡,乘风破浪。响水港区的一类口岸开放,外贸煤炭、红土镍矿等大宗货物直接到达腹地企业,极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也带动了工业经济区及周边镇区经济的发展,响水港区已成为江苏沿海重要港口之一,是灌河流域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物资中转运输的重要口岸,为我县经济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和后劲。
县交通运输局港口科科长 朱宏阳:以陈家港电厂为起点,向海进行分布的,后来为了适应船舶大运化,还有港口建设发展的需要,我们灌河口5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应运而生,他是全长29.15千米,按照5万吨级散货船,单向乘潮停靠小蟒牛作业区而设计的。
船笛鸣响,白浪翻腾。进入“十四五”阶段,我县全力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大力发展不锈钢、新能源、汽车部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为首的“2+3+3”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迎来日新月异的华丽转身,盐城港响水港适应新形势、竞逐新赛道,将重抓响水港区小蟒牛作业区码头二期工程1#到3#泊位建设,加速推进响水内河港区小尖作业区码头工程进度,拟建14个2000吨级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720万吨(含集装箱8万标箱),进一步完善周边镇区的集疏运方式,助力小尖及县城的经济发展。
县交通运输局港口科科长 朱宏阳:亮点主要是我们在高港河布置海河联运区,然后在我们部分作业区,提高泊位等级,适应目前发展的需求,还有我们积极争取在沿线的作业区,积极争取应用于集装箱装卸的多运多泊位。
立足新起点,踏上新征程,盐城港集团响水港区将加快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动能转变,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和“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胸怀格局,为全县港口持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