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于1966年4月建县,位于盐城、淮安、连云港三市交汇处,东临滔滔黄海,北枕悠悠灌河,拥有43千米的黄海岸线,46千米的灌河岸线,因灌河潮起潮落,跌水轰鸣,数里以内皆能闻其“水响”而得名,现辖8个镇、4个中心社区、2个园区,其中江苏响水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县域面积14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7万人。区位优势明显,响水县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沈海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盐青高铁等贯穿全境,距盐城、连云港、淮安机场,均不到1个小时车程。发展前景广阔,响水县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棉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速最快百强县、中国小戏艺术之乡、中国西兰花之乡、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平安县。响水港是盐城港的重要港区,获批国家一类临时开放口岸。响水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怀揣小康梦想,奋斗半百年华,使这片贫瘠的土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今日的响水,生机无限。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响水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快速增长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现价)由1949年的0.21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349.86亿元,增长了166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66年的123元提高到2018年的70112元,增长了569倍。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列全省第1位(全省41个县市,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列全省第26位。三次产业结构由1966年的54.1:29.7:16.2调整到2018年的12.24:49.71:38.05,二三产业比重提高41.8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由1966年的161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391458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3504万元),增长了2430倍。
(二)农业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响水县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旱碱改水获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响水县作为传统的粮棉油生产的综合地区,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猛发展。1987年被国家列入“商品粮生产建设基地县”,1988年被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粮棉生产先进县”,被国务院授予“夏粮生产先进县”称号。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第一产业增加值(现价)由1966年的0.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2.82亿元,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93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0.17万吨,增长了30.1倍,连续八年保持在10亿斤以上。年内生猪存栏数从1966年的5.97万头增加到2018年的39.54万头,增长了5.6倍。2018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11447公顷,西兰花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荣获“中国西兰花之乡”称号,九丰农博园开园运营,灌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成开业,28个标准化生态生猪养殖场投入使用,农产品网上销售突破10亿元,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3.5%。
(三)工业经济逐步壮大,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响水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解放初期,响水的工业只有一些以手工生产为主、设备陈旧落后的小作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初步形成以纺织、食品、电子、建材、医疗机械、盐业为支柱,门类较为齐全的行业布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全县工业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目标责任制,进行股份制改革,私营经济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唱起了主角,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001年起,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项目突破,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启动工业园区建设。从此,园区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挑起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大梁,全县进入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抢抓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大力实施“以工强县”第一战略不动摇,始终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和发动机,逐渐形成了以冶金、能源、电子、医药为支撑的工业生产新体系,到处洋溢着跨越发展、争先进位的勃勃生机。工业经济大幅攀升,工业全口径开票销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工业指标由全市垫底攀升至前列。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2015年突破300亿元、2016年突破400亿元、2017年突破500亿元、2018年突破800亿元。2018年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总量列全市第3位,冶金、机械装备制造、纺织、轻工行业分别增长108.1%、78.4%、22.9%、95.2%。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列全市第1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载体建设取得突破。1966年以来,响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扩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日益增强。1988年,响水县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县。上世纪90年代,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引进外资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鼓励出口创汇若干意见》《响水县鼓励外商投资和加强对外合作的若干规定》等文件,鼓励招商引资。进入新世纪以来,响水县积极利用节会招商、领导带队招商、集中签约等方式,主动奔赴北、上、广、深等地,加快融入长三角、参与“一带一路”,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成绩斐然。2012年以后,实施德龙镍业、三峡风电、荣鑫伟业、宝丰特钢等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5个,工业经济区进入全市重点园区前三强,经济开发区重大项目实现突破,成为全县扩大开放的主窗口、集聚资源要素的主阵地。建成响水港国家一类临时开放口岸,灌河口5万吨级航道取得重大进展,整治工程列入国家“十三五”调整计划,获得国家补助4.67亿元,成为响水县有史以来争取资金最多的单体项目,预计到“十三五”末,响水港口完成港航建设总投资50亿元,新增沿海1000吨级至5万吨级码头泊位12个,港口通过总能力达6500万吨,港口吞吐量实现5000万吨,加快迈向亿吨大港时代。盐青铁路正式通车,全县人民期盼多年的“高铁梦”变为现实。海上风电项目荣获全国优秀海洋工程奖。2018年,响水县跃居全国投资力百强县第61位。
(五)内外贸易健康发展,消费市场持续旺盛。响水商业发展较晚。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商业发展,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渠道流通、多种经营方式的开放型商品流通格局,商贸服务业才得以兴盛。1988年,响水县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县,对外贸易开始起步,注册外资实际到账从1995年的189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5769万美元,增长了29.5倍,其中2010、2011、2012年突破1亿美元。自营出口额从1995年的115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60127万美元,增长了521.8倍。消费市场持续旺盛,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等实体店竞相发展,城市综合体、农村淘宝等新商业模式初显雏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66年的16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76869万元,增长了484.5倍。云梯关旅游景区建设全面启动,张集韩家荡浅水藕基地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城市综合体、城乡电商、金融服务等一批新业态发展迅速。建成润生广场城市综合体1个,滨江路步行街、盛都第一街、百汇金街、华都不夜城等商业集中区。签约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成功申报市级电子商务示范村2个,申报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
(六)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消费层次上升明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农民纯收入(2013年以后该指标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66年的51元增加到2018年的17020元,增长了332.7倍,2013年突破万元大关;从2006年起,响水县开始监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以后该指标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7元增加到2018年的30086元,增长了3倍。其中2008年突破万元,2014年突破2万元,2018年突破3万元。2015年完成“十二五”脱贫攻坚任务,困难群众托底救助基本实现全覆盖,资产收益扶贫等创新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2018年全县17000余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累计脱贫率达84.2%。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私人汽车、文教娱乐等消费成为一大亮点。恩格尔系数2017年开始跌破30%,2018年为28.3%,全县私人汽车突破5万辆,五年内实现翻两番。按照“小村大镇新城”理念,系统谋划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总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的24个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建设,7000多户农民群众将喜迁新居,推动响水农村面貌尽快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七)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民计民生事业迅速发展。财政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兴办民生重点实事工程,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有效保障供电供水。1997年完成解决无电村、无电户问题,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46.14亿千瓦时是1970年的1947倍。强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2016年全县自来水入户率100%,实现城乡联网供水全覆盖。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十二五”期间引进领军人才127名,专门人才2043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0.58%提高到2018年的2.06%。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从2013年起推进教育“双创”工程,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认定。加快推进“健康响水”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惠及百姓,2004年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0年实现应保尽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健全,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验收,县中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院验收,14个镇区卫生院、86个村居卫生室达到省定标准化验收标准。建成名医工作室10个、升级示范卫生室29个,创新县级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创成省慢性病综合防控达标区和省级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县,“爱心药品惠万家”创新制度代表江苏在全国作经验交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151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建成,绿岛影视城项目签约落户。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所有低保对象月领保金超过330元,健全县镇村三级联网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2018年,财政支出中民生类支出比重达76.8%,20件为民办实事工程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七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县60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全县广大干群正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动力,坚持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走好“两海两绿”路径,全面推进“产业强县、生态立县、富民兴县”战略,顺应新常态,奋进新时代,奋力新作为,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推动响水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