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祝三,1947年出生于响水县陈港镇的一个教师家庭。他自幼爱画,早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72年改习国画,先后师承上海著名画家江南频先生和扬州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弟子王板哉先生,为齐白石第二代弟子。
大凡有才学的人,人生的道路大都是不平坦的,然而正是不平坦的道路,才成就了他们的梦想。胡祝三初涉社会正是十年动乱之时,由于其年轻自负、喜文弄墨,倍尝世事之艰辛,被下放农村十数年,回城后又在企业干了多年,亦多有挫折,但不论在哪里,不管干什么,他最忘不了的还是作画,终于九十年代始摆脱多种困扰,毅然从企业走出来,实现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胡祝三擅长花鸟、山水兼画人物,作品尤以藤本见长。特别是从1999年应邀至云南后,堪称他创作的巅峰期。云南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民族艺术深深地感染着他,使其具有的海上绘画技艺和深厚西画功底得以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画作从色彩、构图、视觉上都出现了新的冲击力。论其构图,则雄阔充实;论其笔墨,则酣畅淋漓;论其色调,则清雅明丽;论其意境,则淡远幽深;论其风格,则雄壮苍润。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大赛和展览中展出和获奖,为许多收藏家和书画爱好者所青睐和追捧。作品《咏梅》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霜叶红于二月花》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版纳印象》被北京东方美术馆收藏,《紫气东来》、《高原春融醉乾坤》获中国名人画展最高奖。有二十余幅作品被省市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个人艺术辞条已载入《中国美术家》、《中国艺术界名人录》等数种国家权威性辞书中。2002年以来,先后在云南昆明,广东顺德、佛山、肇庆以及扬州等地举办画展,并出版了个人画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并于2005年6月经IS9000A资质认证评审委员会严格审核,被授予中国著名国画家称号。
胡祝三既是一位站在前辈艺术家肩上成长起来的卓越国画家,又是一位站在时代高度,敢于标新立异的国画家。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一个突变的画家,我也不是一个艺术的保守者,我在立足传统的同时,更注重在传统自身中寻找新的文化资源。我的艺术天地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对新事物的追求,我觉得传统创新是中国美术独特的形态,是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的。”从他的画作中可以领略到不仅手法独到,而且具有题材广,内容新的时代特征。他的画,不与人同,不与古同,不与己同,作品始终处于创新变化中,以其显著的探索性、多样性、丰富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广受好评。
胡祝三画作的成功之处首先表现在将传统笔墨与西方色彩融合的创造。凭着他对传统笔墨的理解与继承以及深厚的学院派油画功底和对西方色彩的特殊感受,其线条与色彩块面的结合,泼墨与泼彩的融合形成了画幅中不同寻常的墨彩风韵。读他的画,灵气溢动、光波闪现、纵横功放,构成了山水花鸟的生命旋律,似与不似呈现出的西方光影的神彩风貌,产生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和形式美感。由于他独特的艺术背景和创造经历,使得他在从事国画创作时,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手法。在他的画中,把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注重写意与表现和西画的焦点透视、注重写实与再现等因素获得有机的结合和统一,是把艺术表现素来不同的国画和油画进行两者结合用在国画创作且取得独树一帜的画风的成功典范。
胡祝三画作的成功之处其次表现在充满灵动之美和诗意化表达。有媒体曾这样表达:“他的国画喜欢以一种清丽淡远的笔调创造诗一样的意境,在宣纸上渲染大自然的静态美,给人留下‘画中有诗’的印象。”在他多种形式的画作中,有的苍健劲利,有的老辣古拙,而大部分作品透出灵动秀逸,在清雅丰韵中显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情蕴,在光影灵动中让人感受神秘、含蓄的魅力,使满幅的墨色与亮色成为具有情感倾向和表现物特征的图式,让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在宣纸上成为诗的语言。特别是画面上还显然有许多现代气息,横势与竖势的交插,墨块与色块的重叠,曲线与直线的暗合,都显示了他现代思维的活跃性和其宽泛的综合艺术修养。
画品是人品的体现。多年来,胡祝三凭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国画的土地上苦苦耕耘,不求狂怪,不图省事,不随手涂鸦哄人,不欺世盗名,从不以画沽名钓誉,急功近利之心全无。特别是虽寓居扬州,近年又迁居云南,但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关心家乡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推掉多方邀请前去办画展的情况下于2005年元月回家乡举办“省亲画展”,并向响水县委、县政府赠送了新作的大幅国画《锦上添花》,并在即席讲话说:“我们响水县是一段锦,我们在外游子是一朵花,我想在这段美丽的锦上添上一朵美丽的花,使我们的家乡更美好、更光彩”。
胡祝三通过不断创新,用独特的视角讴歌自然,用光与色的表现赞美生活,追求艺术的创新,攀登艺术高峰,不愧为著名国画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