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石灵(1909-1956)

发布日期:2008-07-02 15:29 浏览次数: [字体: ]

  孙石灵,原名大珂,别名奇玉。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生于海州响水口(今响水县响水镇)。其曾祖、祖父、父亲均为塾师,孙石灵5岁入私塾,6岁转入新创国民小学。13岁时,父亲病逝,家境贫塞,在其三叔孙筱山的资助下得以继续求学。1924年高小毕业,考入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校址在板浦)。其时社会黑暗,家境窘困,他曾作诗明志:山长水远迢迢路,地北天南处处家,有泪莫为贫困洒,留将和血溅黄沙。”1927年夏,学校因战乱停办,孙石灵回家在镇上当了半年小学教员。

1928年春,省立第八师范与第十一中学合并为东海中学,孙石灵又进该校高中师范科学习,被选为学生会主席。秋后,学校取消学生供膳待遇,孙石灵组织学生闹学潮。后经惠浴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委派参加国民党灌云县执委竞选,当选为执行委员。因家庭反对他参政,未去就职。1929311日夜,在东海县城张贴宣传品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移送江苏高等法院,次年冬,经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判刑6个月(实际入狱12个月)。

孙石灵获释后,因反动当局迫害,无法存身。1931年春,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并接上组织关系,任公学支部书记。.一八事变后,被选为公学学生会主席。他组织公学学生赴京请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2.二八中日沪战后,孙石灵回乡,在响水口初中任教。是年秋,又进上海暨南大学就读,入学不久,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社盟。边读书,边进行创作活动。次年秋,经组织同意,只参加左联及其外围中国诗歌会活动,与社联脱离关系。1935年,左联解散,失去组织关系。他就在上海创作,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捕蝗者》,新诗《新谱小放牛》、《菜花歌》,独幕剧《卖牛》、《一杯牛奶》等。

1935年夏,孙石灵从暨南大学外文系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牌奖。当时受到暨大文学院长郑振铎、外文系主任陈麟瑞及教授龙渝生等的赏识,将他留校任外文系助教。至次年秋,孙石灵先后创作了《新歌的创作方法》、短篇小说《小立子的悲哀》、三幕喜剧《文凭》、论文《新曰诗派》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暨南大学迁入租界。孙石灵仍然坚持创作,先后发表了独幕剧《我们放开恩怨》、五幕悲剧《当他梦醒的时候》、长篇鼓词《胜利前奏曲》,抒发人民抗日热情与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的丑恶行径。孙石灵以写小说见长,从1938年起,主要写富于战斗性的杂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暨南大学南迁福建。1941年底,孙石灵到苏北泰州私立成达中小任教。当年暑假,到苏北联抗部队主编《联抗报》。1943年春,日伪大扫荡,他仍回成达中学任教。1944年秋,孙石耿被选为紫石县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驻委、大会秘书长。1945年暑期,出席苏中行政区人民代表会议,当选为出席延安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随以黄逸峰为团长的苏北、皖南、皖北三行政区代表团前往延安,至河南商丘时,接中央通知会议停开而折回。是年冬,出席苏皖边区参议会,当选为驻委。

1946年,由美国、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组淮阴执行小组到苏中,孙石耿奉调至东台做翻译。1948年春,任海安工农中学副校长。同年冬,奉调任华中行政办事处教育处编审。194911月,任南通学院辅导主任。同月,经苏北区党委批准,重新履行入党手续。

19529月,调任上海《文艺月报》编委。次年9月,出席全国第二届文代会。19554月,调上海文艺出版社任副总编辑。

孙石灵由于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超负荷地创作而积劳成疾,于195641日,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享年46岁。195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悼念孙石灵,出版了《石灵选集》,全书约40万字。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