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响水春暖花开,黄河故道沐浴暖阳,片区麦苗长势喜人,设施大棚连行成排,农业现代化工厂、研发机构相继落户,故道正开启新的“春天的故事”,中央彩票专项公益金项目助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响水黄河故道片区开花结果,使得黄河故道片区在规模经营、经营主体、产业升级、组织推进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实现了创新与突破,具有很好引领示范作用。铁皮石斛、西兰花、浅水藕、鲜食玉米等绿色产业全面起势,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做粗,不仅成为联农带农好产业,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更为响水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撑起“四梁八柱”。
规模经营,突破三大转变
“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讲话,如煦暖的阳光照进现实,照亮越来越多人的致富梦想。
响水县在黄河故道示范区内,适度规模经营,突破三大转变。一是突破“小田变大田”,通过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种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田块置换合并,零碎土地整合,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二是突破“租金变股金”,开展农民土地入股试点,变农民为“股民”,变土地租金为股金,实行基本收益与风险入股相结合,通过土地资源和帮促资产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二次分配,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三是突破“零工变产业工人”,在龙头企业加工、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上,突破农民打零工转变为企业工人。通过突破三大转变,逐步补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康庄村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关系改革,成立江苏新蓝海康庄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在黄河故道四大排地中各流转500亩作为改革探索孵化基地,全面推进规模化优质良种培育、高优稻麦品种推广、现代大型农机播种、统防统治统管的现代化种植模式。同时,建立了三次分配模式,被流转土地农户的一次基础分配为800元每亩,二次分配为200元每亩,三次丰盈分配为不低于100元每亩。坚持以产业振兴为根本,实现绿色转型。依托稻米生产加工传统优势产业,以发展稻米特色产业项目为抓手,利用中粮生猪养殖沼液,实施创建市级生态循环农业园和场镇共建2万亩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大力实施“康庄大米”品牌培优行动,推进稻米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中粮家佳康有限公司2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国家电投150MW风电场和县粮食购销总公司储粮库成为康庄村境内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主导产业。8600吨级粮库、3座新建电灌站、六台拖拉机和两台收割机组成的康庄大道专业合作社,壮大了集体经济发展实力年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康庄村以共同奋斗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凝聚起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2022年,该村被列入创建省特色田园乡村、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示范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稻米特色产业正在提升之中。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康庄村党委书记张玉海说:“好日子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
经营主体,发挥三个作用
迈向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基础。响水县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三农”工作的活力和动力所在,在黄河故道示范区项目实施中,大力扶持优质稻米、鲜食玉米、铁皮石斛加工龙头等新型经营主体,真正发挥其在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铁皮石斛项目是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之一,响水县黄圩镇就是靠一株仙草,在产业链上带民致富的。明媚的五月,江苏云梯仙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温室大棚生机盎然。全自动化控温、浇灌系统充满科技感,一株株铁皮石斛根茎交错、枝繁叶茂。
在江苏云响仙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多条铁皮石斛深加工生产线快速运转,压榨、取汁、分离、高温杀菌,自动化流水线和机器人相互配合,灌装、装箱、喷码,铁皮石斛完成了形态上的转化。
按照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响水县突出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成功打造集品种选育、组培苗繁育、大棚种植、林下野生种植、初加工、连锁经营、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为一体的铁皮石斛产业链。响水已成为盐城市铁皮石斛人工栽培与产品初加工规模最大的产业基地。
一株仙草,成就了致富梦。铁皮石斛产业的落地生根,让黄圩镇400多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带动季节性用工200人以上,每人年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辐射周边农户推广种植铁皮石斛,亩均效益超2万元。
在铁皮石斛产业化三期项目现场,为扩大产业种植规模而新拓的200多亩的种植区内,大棚整齐排列,自动喷灌系统、苗床等设施已安装到位;3000平方米的铁皮石斛初加工中心和种质资源库玻璃温室大棚全部建成;园区内部道路、围栏、排涝站等配套设施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铁皮石斛产业化三期项目投入运行,新增就业岗位3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我们将以铁皮石斛项目为纽带,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铁皮石斛产业“链主型”项目,云响仙露公司负责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接下来,“云响仙露”将与“云梯仙草”,以及南通的江苏北环仙草整合力量、携手合作,打造全省最大铁皮石斛全产业链。
政企携手,联农带农。在响水,不仅有铁皮石斛技术种植推广示范基地,还有2000多平方米培训展示中心、4000多平方米研发中心,同时建立铁皮石斛种子资源库,收集全国各地的石斛品种,逐步建成云梯石斛博物馆,全力打造特色石斛小镇,唱响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企业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此外,以铁皮石斛企业为主体,成立铁皮石斛品种选育与生态栽培重点研究室、铁皮石斛产品研发工作站,开展铁皮石斛品种选育、生态栽培、种苗组培快繁技术等课题研究。
产业升级,做好三篇文章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到了人们的心坎里。
在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中,响水县首先抓好“链主”企业培植的文章,用链式思维培植甜糯玉米加工“链主”企业,聚焦鲜食玉米精深加工,培植“链主型”龙头企业。围绕鲜食玉米产业链建设,建立家庭农场联合发展机制,组建一批家庭农场联盟。二是品牌建设的文章。要通过品牌建设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创建品牌,深入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积极创建铁皮石斛国家健字号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加大“响誉味来”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在黄河故道示范区打造一批像“响水西兰花”的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精品品牌。共享优质品牌,树立“一顶帽子大家戴”的理念,强化公共品牌的统筹力度,扎实推进“品牌强农、营销富农”工程,让更多农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三是农业招商的文章。改变传统政府主导的招商模式,以工业化理念招引农业企业,让示范区围绕现有产业链“以商引商”,做好补链强链扩链。充分发挥招商经纪人作用,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优势,鼓励社会能人、代理机构开展委托招商。
2022年以来,为抢抓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综合开发机遇,加快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步伐,黄河故道片区与上海盐之味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超3亿元的志禾鲜食甜糯玉米种植加工项目,着力培育种源、基地种植、工厂加工、物流配送、品牌、电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用3年时间发展10000亩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加快打造黄河故道片区产业振兴“新地标”,培育响水“第二个西兰花基地”。全力培植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此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一棵甜玉米,如何让农户真正尝到甜头?响水依托志禾等龙头企业,做强产业链,实现“龙头企业+基地种植+农民创业就业”联农带农新模式。几年前,运河镇湾港村杨传花的儿女相继外出务工,老两口在家务农。自从村里建起鲜食甜糯玉米基地,杨传花就来到基地做工,每月都能拿到稳定的工资补贴家用。“除草打药,是我们干了几十年的农活,现在一天能挣到百十来块钱,心里很满足。”杨传花说。
不仅像杨传花这样的农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直接在产业中获得收益,对种植玉米的农户,特别是大户,片区以“四统一保”的方式,加强联动带动。“四统一保”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以及保底价收购。片区以此来引导企业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携手,形成产业化的联盟体。响水富民村、皂角村以托管带动的方式,托管带动1000亩玉米种植面积。
如果按每亩玉米每季收获3000斤,收购价0.8元计算,每亩玉米每季就可收益2400元,而玉米秸秆甜度高,还可以加工成牛非常爱吃的青贮饲料,每亩增收400元,扣除1000元成本,每亩每季玉米收益1800元,一年两季即3600元。好项目联动大户带动小户。去年,大户们托管代种1000亩,收益增加360万元,而为大户帮忙的村民们,务工收入也增加40万元。
也正因为鲜食玉米产业的落地,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联农带农的底气和能力也更强了。
“目前,我们已种15000亩甜糯玉米,加工区二期厂房建设已完成,年可生产加工甜糯玉米2万吨。”志禾甜糯玉米加工项目董事长朱卫星介绍,该项目投产将为响水3年左右建成3万亩规模的甜糯玉米全产业链、打造黄河故道片区规模特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组织推进,压实三个责任
盐城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提出“大力推动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实现盐城北部地区加速隆起”,并将其作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九个新篇章”之一——“共同富裕”新篇章的重要内容,纳入盐城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在推进黄河故道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响水县通过建立三个责任体系,来组织推进项目建设。县镇村三级上下形成合力,即镇区是主体责任、村居是直接责任、县相关部门是捆绑责任的三个责任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督查考核办法,确保项目建设有效推进。
去年谷穗进仓时,运河镇责任到人,落实新上的12台粮食烘干设备全部投入使用,日烘干能力360吨。万亩良田,只需一星期就能全部烘干。
有了烘干项目,不仅种粮大户没有了后顾之忧,对于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众,同样也带来多重红利。三亩五亩的种植散户,特别是收入较低的家庭,粮食收入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来源,如果因为恶劣天气让稻麦烂在田头或晒场,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所以为降低风险,确保这部分家庭的种植收入稳定,运河镇与承租烘干设备的企业提出“以粮换粮”方案。
一份责任担当彰显初心使命。粮食收割季节,政府给承租企业送上一份927户困难家庭的种植资料台账,不管是水稻还是小麦,承租企业都有责任为其免费烘干粮食,也可以是“以粮换粮”的方式,即企业把送来的“潮粮”测好水分,兑换“干粮”让群众带回去。而这些要求,也被写入了双方约定的合同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百姓的靠山。黄河故道变化的背后,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温度。响水县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忠实践行,坚定不移把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乡村振兴动力更足,一幅共同富裕的新画卷正在黄河故道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