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县通过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探索出“减负担”“搭平台”“强队伍”“优服务”的创新路径,推动基层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为基层“卸重负”激发治理活力
“现在,党群服务中心公示了受理事项和出具证明事项清单,让大家知道哪些事在村里就能办。”到南河镇王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的村民张先生说。
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5月份,全县15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牌子乱象”得到全面清理。此外,还出台了严格的县级部门和社会团体到村开展活动报告备案制度,对违规借用行为开展清理规范,把控指标体系准入门槛,让考核指标不超出职责清单范围等,从源头上为基层减负。县委组织部分管负责人表示:“减负担并非减责任、减担当,而是让村级组织摆脱形式主义的束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的关键之处。”
奏多方“协奏曲”汇聚治理合力
响水镇东园社区位于老城区,经营场所较多,居民常因缺斤短两或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投诉。但社区干部无执法权,遇事只能协调,效果甚微。自从成立社区“大党委”后,社区帮居民与市场监管部门沟通,不仅能解决问题,监管部门也多了一条接受投诉举报的渠道。
东园社区“大党委”于2018年成立,它借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先进经验,选派公安、市场监管、供电、银行等辖区单位、部门负责同志担任兼职委员,实行党建工作共融、协商治理共融、便民服务共融工作模式。“这里成为‘大党建’建设的试验田、城市党建提升的示范点、社区党建共建共享的升级版,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利用,真正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响水镇党委组织委员罗时海说。
在全县推广东园社区“大党委”成功经验的同时,我县还选取城市居民小区和农村社区作为试点,成立小区党支部,同时搭建“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四方协商共治机制,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让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塑头雁“先锋队”筑牢治理根基
村干部是推进基层治理的关键力量。我县以集中学习、实践研学等方式,提升村干部的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我县先后在扬州大学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训班、组织经济薄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连云港市知名社区和乡村考察学习等。通过“取经挖宝”,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决心更足,发展思路更清晰。同时还总结出资源开发型、产业发展型等8种集体经济发展类型并在全县推广,依托智秀电商产业园,重点打造12个网红直播村,帮助村里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筑好村级后备人才“蓄水池”是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县瞄准下一轮村“两委”换届,积极储备后备人才,人数达空缺数的2.8倍。实行后备干部培养教育“导师制”,从镇领导干部、“百名示范、千名领先”村党组织书记中挑选优秀导师结对帮带,同时安排120名后备干部参与环境整治等基层治理重点任务实践锻炼,使其熟悉村级工作。
点便民“暖心灯”提升治理温度
初冬时节,小尖镇小广村留守老人张大爷正在家里享受理发服务。据悉,“爱在小广”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上门理发,既排解留守老人的孤独,又帮老人解决换灯泡、修水管等小事。此外,志愿服务队还围绕反电信诈骗、医保缴费等10余种民生热点问题,自编乡音乡语顺口溜,增强群众安全和健康意识。
在运河镇湾港村的供销e站便民超市,村民可凭借文明积分在此兑换生活用品。“微光汇聚”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头参与“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带动和鼓励村民积分兑奖。像这样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全县155个村(社区)都有,他们以各自特色的方式成为基层治理的“守护者”。
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精细化服务的提升还体现在镇级领导班子的行动上。我县以“四下基层”为抓手,开展镇级领导班子直接挂钩联系网格行动,引导2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到居住地开展“双报到、双服务”活动,与网格员协同作战,让“心愿清单”变成“幸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