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农科院、省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扬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专家、教授,齐聚响水,一场全省玉米单产竞争力提升“鲜食玉米机械化收获”观摩会就此拉开序幕。
“今年,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为5000亩,主导品种是万糯2000,平均亩产3000斤以上,有的达到亩产4000斤……”在运河镇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样板区,省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专家崔亚坤向大家介绍着。
基地里挺立的玉米秆上,结出浑圆的颗粒,大型收割机正把一株株玉米秸秆粉碎,被运输车辆运出作为青贮饲料,一穗穗籽粒饱满的鲜食玉米棒被机器“吞”进车厢内,及时运往附近的加工中心。全程机械化操作,让观摩人员纷纷点赞。
“全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为100万亩,依靠长三角的黄金市场,整个产业综合效益比较好,但和全国相比我们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规模小,机械化种植水平低,从采收到加工都是人工,成本较高。鉴于这种情况,响水勇于打破思路,大胆引进鲜食玉米产业,推行全程机械化种植,这种做法非常好。”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袁建华表示,“在现场了解到,从播种、采收、剥皮等工序全程机械化,不仅降低劳动力成本,而且缩短时间,有效锁住鲜食玉米的鲜度、糯度和水分,保证了口感,这为全省鲜食玉米产业提供了借鉴模式,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值得推广。”
专家们还聚在田间,对整齐排列的各种糯玉米品种进行观摩、评价。“这个颜色好。”“籽粒如果更均匀一些就好了。”从专家口中,说出了一个又一个专业术语。“这个是什么时间种下去的?”“这个品种生长期多久?”基地负责人皇甫建忠不时地回答着专家提问。
“我们从播种到收获都是全程机械化,播种时采用一体机覆膜、播种+滴灌一气呵成;管理时采取小飞机全程防治病虫害;收割时使用大型机械化,一天采收150亩,是人工的10~15倍。”皇甫建忠介绍,“加工生产采取全自动流水线,一穗玉米棒到口味鲜美的速冻玉米,只走了不到两小时的‘路程’。”
在鲜食玉米加工车间,一穗穗金黄鲜亮、颗粒饱满的玉米“搭乘”流水线,经历挑选、剥皮、清洗、蒸煮、冷冻等程序后完美蜕变,成为市场“抢手货”。“一小时能加工3万穗玉米,一天20小时不间断操作,加工60万穗,相当于200亩地的玉米棒。”江苏志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发铜介绍。“真的不错,工作效率挺高。”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俞春涛科长竖起大拇指。
一路观摩,一路赞赏。“万糯2000、佳农861、黑珍珠这些品种都不错,采用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这些技术,种出的玉米籽粒饱满,口感软糯,产量也较高……”专家们对此次观摩颇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