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梯关外翔白鹭,开山岛前耸钢城”,尺幅将近10米的画作铺展在墙上,鲜明的响水风貌特征点缀其中,气势恢宏、色彩强烈,过渡自然、构思巧妙,围观的人群中赞声不绝。这是著名国画家胡祝三新近为家乡响水创作的巨幅国画。11月20日,他携带这幅作品回到响水,与家乡人民探讨交流、广纳建议,以便修改完善后,让画作得以展现响水崭新面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件作品也将无偿捐赠给响水。
胡祝三先生早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先后师承陈师曾弟子江南蘋和齐白石弟子王板哉,系齐白石再传弟子,其画风得齐派真谛,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自小在陈家港长大,从这里,他的绘画生涯开始播种生根,家乡的一草一木,江河湖海,都衍变成其后来作画时的养分和灵感。
据胡祝三介绍,这幅画作足足耗时一月之久,期间他不停斟酌、打磨,力求用笔墨刻画日新月异的家乡全貌,展现家乡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为此,一个月以前,他还特地携弟子赶回响水采风。同其作品一样,胡老为人海纳百川、虚怀若谷。虽成就斐然,但他从不摆架子,待人十分平和,古人吟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若把胡老比作竹,必定是最坚韧的竹,为什么这么说呢?竹子在国画中是常用题材,代表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一股不屈不挠的浩然正气。
从灯火辉煌的县城到农旅融合的乡间,从钢铁冶炼车间到硕果累累的桃园,从种满红薯的田地到灌河上的游船,采风途中,他最频繁的动作就是举起手机,迅速按下快门键,生怕错过家乡的“一枝一叶”,用心记录下这些场景和时刻。五天时间,公园、展览馆、田野、河岸、工厂,胡老用脚步丈量了大半个响水,每到一处,他总是迫不及待大步上前,认真仔细观望,家乡经济社会跨越式的发展使他倍加感慨,他常常忘时地流连、穿梭其中。
千里寻故地,旧貌换新颜。与胡祝三青年时期所见的荒芜不同,在陈家港海边,远处拔地而起的风力发电机群高高耸立,从远处眺望,扇叶在风力的作用下缓缓转动,愈走近才愈发觉扇叶的硕大,同行的人介绍道“每片扇叶的长度在67米”,胡祝三感慨万分,“我们那时这还是一片荒地,遍布的只有红绿相间的盐蒿”。
工业兴起、海鸥翔集。昔日的盐碱地如今已经变成旅游区、工业经济开发区;农业也插上科技的翅膀,十万亩的西兰花海见证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的落成,采用智慧种植模式、数字化调控环境指标的九丰农博园获批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运河镇二套村的千亩红薯……胡祝三认真调研,一一记录。
产业迅速推进凝聚响水发展新动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高效能成为响水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这抹底色正晕染成胡老笔下的墨色,携手意气风发的家乡人民,共绘美丽壮阔的响水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