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209210143696773/2022-00437 组配分类 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响水县 发文日期 2022-06-30
文号 16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时效 有效

响水县“十四五”民生事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是响水建设产业美丽开放幸福新响水、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县域前列、完善高品质生活的关键阶段。根据国家、江苏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及《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响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响水县“十四五”民生事业发展规划》,阐明了“十四五”时期响水县民生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政策取向。本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指导响水县民生事业发展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1

(一)发展基础................................................................................. 1

(二)面临形势................................................................................. 3

二、总体要求.....................................................................................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7

三、大力推动就业创业................................................................... 11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11

(二)打造多元就业格局............................................................... 11

(三)推进全民创新创业.............................................................. 12

(四)积极提高就业质量............................................................... 13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4

四、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15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15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 15

(三)整体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16

(四)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16

(五)灵活便捷发展继续教育....................................................... 17

(六)加快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18

五、深入推进“健康响水”建设................................................... 19

(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9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20

(三)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21

(四)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21

六、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23

(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3

(二)大力发展响水特色文化....................................................... 23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5

(四)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26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7

(一)健全保障服务体系............................................................... 27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28

八、大力改善安居乐行条件........................................................... 30

(一)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 30

(二)加快城乡老旧房升级改造................................................... 30

(三)保障公共租赁住房............................................................... 31

(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1

(五)公交服务及特色公交........................................................... 31

九、加快建设美丽城市................................................................... 34

(一)打好碧水保卫战................................................................... 34

(二)打赢蓝天保卫战................................................................... 35

(三)打好净土保卫战................................................................... 36

(四)推进美丽宜居城乡建设....................................................... 37

十、着力建设平安响水............................................................... 40

(一)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40

(二)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41

(三)增强社会治安防控............................................................... 42

(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 43

十一、筑牢重点群体关爱服务体系............................................... 44

(一)加强儿童照护关爱服务....................................................... 44

(二)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45

(三)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46

(四)做好退役军人优抚安置....................................................... 47

十二、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有为政府............................................... 49

(一)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49

(二)强化城市精细管理服务....................................................... 50

(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50

(四)优化专项社会事务服务....................................................... 52

十三、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53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机制....................................................... 53

(二)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53

(三)优化产品供给准入机制....................................................... 54

(四)强化专业人才支撑机制....................................................... 55

(五)健全质量监测评估机制....................................................... 55

                                                                     

 


一、发展基础与形

(一)发展基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十三五”时期,响水县坚持民生导向,顺应群众期盼,对照上位标准,基本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兜实,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民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强化民生服务保障,出台了《响水县贯彻落实〈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响水县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围绕就业创业、富民增收、乡村振兴、教育医疗、交通运输等领域出台了系列专项规划、政策文件等,有力指导了响水民生事业高效有序发展。全县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截至2020年底,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超过80%。推行县、镇两级民生实事票决制,创新民生问题民主监督形式,不断推动民生事业有序规范发展。

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持续向基层、农村和困难群众倾斜,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600元、19860元,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7%。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就近入园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100%99%。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成立全省首家市县镇三级紧密型医联体,创成省级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县。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向农村流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7.6%。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建立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城乡独居留守老年人关爱巡访制度全覆盖,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40.2张。实现151个村居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3.22平方米。镇村建设有序推进,新建扩建新型农村社区55个,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近万户。

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有序拓展保障范围和内涵,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54万人、5.27万人、53.22万人、5.07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62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670元。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学前教育省优质园比例达到90%,创建市级智慧校园32个,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大力实施“创业在响水”计划,落实全民创业“40条”政策,推动形成县、镇、企业三级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顺利通过省卫生县城验收,创建省级卫生镇1个、健康主题公园1座。住房保障“扩面提标”工作有序推进,改造县城和港城棚改安置住房及棚户区改造2001套(户),完成危房改造2994户,建设美丽宜居村庄16个,传统村落保护1个。

多样化服务供给有效扩大。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推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多样化医疗服务,创新“网络+医联体”管理模式,打通全县卫生健康大数据“最后一公里”,电子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创新“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建成县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建成“12349”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利用“中国小戏艺术之乡”优势,推出“乡村文艺繁荣”计划,举办乡村文化走亲、戏曲专场、民风民俗展演、非遗展演等活动,主城区全面建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10分钟体育健身圈”。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响水县民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对标苏南、苏中先进县市还有较大差距,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不均、效率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资源短板效应明显。基础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缺额;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较弱,重点医疗救治设备短缺,医疗水平较为滞后;交通体系还不健全,尚有6个镇区未通一级公路。资源配置不够均衡。老城区内公共服务设施严重老化,新片区内公共服务便利化程度不高,镇区之间不平衡;农村地区、弱势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均等化有待持续加强。信息化程度不够高。数字化、智能化在民生领域应用还不够广、不够深,导致各领域资源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的精准化配置。多样化供给有待加强。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与度仍然不足,服务供给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需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增强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面临形势

民生需求深刻转变,要求优质优享服务。“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将在衣、食、住、行、学、医、养等基本生活满足的基础上,发展到满足尊重成长的需求如社交、爱好、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环境等方面的精神获得感和成就感,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响水的民生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化民生导向,提升生活品质,打出一套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组合拳”,实现民生事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飞跃升级。

人口结构持续变迁,强调服务内涵提升。人口结构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优化配置民生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参照。伴随着人口惯性增长逐步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式下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家庭结构持续变化,加之“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资源瓶颈更加突出,“一老一小”结构性问题愈发凸显,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育儿负担逐渐加重。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提出更多新要求,需要更加精准的社会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更加丰富的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更加多元的社会公共服务渠道保障、更加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人才队伍有待加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加快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带动区间要素流动。如何发挥好“三省一市”优质要素资源,加快实现互利共享、协同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扩大民生服务供给、引进优质服务的重大课题。响水需要主动融入、积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重大机遇,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健全更具包容、灵活、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政策,在医疗、教育、文化、旅游、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优质资源“为我所用”“为民服务”,进而提高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进供给方式创新。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快速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活力,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新服务在国计民生领域发挥积极促进带动作用,在城市交通、医疗卫生、现代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而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移动平台更是成为市民享受便捷生活服务的全新方式。“十四五”时期,将是以5G为主要标志的应用推广拓展期,响水需要依靠新技术新方法优势,实现民生服务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定制化,同时推动医养、体医、文教、文体旅跨界融合,打造更多符合群众需求、顺应群众意愿的高质量产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认真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建立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基本原则

立足基本,促进均衡。强化政府在民生服务保障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着力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健全完善民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民生服务质量,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底。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创新供给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与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延伸下沉,鼓励社会资本做强做优民生服务。充分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突出重点,提质增效。聚焦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痛点难点,紧紧抓住民生底线和短板问题,关注基层民生保障的薄弱环节,按照政府兜底保障的标准和水平,优先补齐民生短板。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促进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既要顺应群众需求加大投入,又要考虑发展阶段、县域实际和财政承受能力,不过度承诺,确保民生福祉在发展中稳步提升、不断完善。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既要关注回应群众呼声,也不能超越发展阶段,防止过度福利化倾向。

(三)发展目标

2025年,高质量民生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布局、合理分布,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规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多元化供给获得重大突破,精准化服务有力加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形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感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效能和水平“领跑苏北”。

分阶段发展目标包括:

重点攻坚短板弱项阶段(2021-2022年)。通过持续攻坚,教育体育、医疗健康、生态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富民增收成效更加显著,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公共安全更有保障,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全面提升服务品质阶段(2023-2025年)。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领域、全周期、全人群覆盖,兜底线、保基本、提品质工作格局全面形成,公共服务标准化、目录化、清单化建成实施,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民生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显著提升,广大群众便捷享有充裕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十四五”时期民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33个)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预计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一、充分就业

1

城镇调查失业率(%

1.78

4.5

约束性

2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1.8

预期性

二、基本教育

3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94.2

≥95

预期性

4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99.1

≥99

预期性

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27

≥15

预期性

6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

81.25

100

约束性

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08

≥99

预期性

三、医疗卫生

8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99

约束性

9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6.45

7.5

约束性

1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

2.94

3.1

约束性

11

人均预期寿命(岁)

82.73

预期性

四、文化体育

12

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次)

2.85

5.4

预期性

1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95

3.6

预期性

五、社会保障

14

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率(%

98

≥98

约束性

15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

97.67

≥98

预期性

六、生活环境

16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27.74

30

约束性

17

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户数(万户)



预期性

18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预期性

19

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率(%

100

100

预期性

20

毗邻县(市、区)公交通达率(%

33

100

预期性

21

公众安全感(%

98

99

约束性

22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



约束性

七、重点群体

23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3.2

4.5

预期性

24

困境儿童保障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25

每万人获得法律援助次数(次/万人)

10

10

预期性

26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27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精准发放率(%

100

100

预期性

28

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

17.06

18

预期性

29

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比重(%

53.3

70

预期性

30

新建城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

100

约束性

31

乡镇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32

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覆盖率(%

100

约束性

33

转业军官和政府安排退役军人安置率(%

100

100

约束性

注:

1[ ]内数据为5年累计数。

2、困境儿童保障覆盖率:指已保障的困境儿童数占符合保障条件应保障的困境儿童数的比例。根据我省相关文件,困境儿童指不满18周岁、因自身和家庭原因而陷入生存、发展和安全困境,需要政府和社会关心帮助的儿童,主要包括孤儿、父母监护缺失的儿童、父母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重残、重病及流浪儿童、贫困家庭儿童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儿童。通过政府保障、低保救助、各种补贴、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等手段,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3、新建城区和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指根据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意见,各地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城区和居住区,要按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4、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精准发放率:指实际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残疾人数量占经自愿申请、且审定符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条件的残疾人数量的比率。

5、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指通过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以及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的城镇家庭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比例。

6、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率:只被纳入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试点且成功通过验收的县(市、区)数量占被纳入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试点的县(市、区)总数的比例。

 


三、大力推动就业创业

开展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实现更加充分的高质量就业,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突出宏观政策协调。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号和就业目标的引导作用,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统筹考虑宏观调控的重点和节奏。开展宏观政策出台对就业影响的评估,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测评估,注重财政、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要注重与就业政策衔接配套、协调联动。建立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同步应对机制。“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

落实就业服务举措。健全公共服务就业体系,加强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和登记失业人员分级分类服务,提升就业精准服务效能。构建多层次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大购买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力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强就业风险监测预警,着力防范化解规模性、结构性、行业性、区域性失业风险,有效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对中低收入群体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受益面。

(二)打造多元就业格局

强化传统和新兴产业基础作用。推动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延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优势,支持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新经济就业促进作用,加快新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不断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创新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服务业、消费服务业,促进家政、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业提质升级,不断挖掘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促进就业潜力。

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继续千方百计降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各类经营成本。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推动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扩面增量,大幅增加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贷款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等政策性引导较强的地方进行奖补。加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吸引、推动社会资金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三)推进全民创新创业

继续实施“创业在响水”计划。落实全民创业“40条”“富民增收十条”“万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提升质量的重要作用,加快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和创业氛围“五位一体”机制。加快创客城等创业园区建设,为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创业平台。

优化创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设立青年、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创业人员创业引导基金,完善和落实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创业担保政策,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创业的信贷支持,将有创业意向的群体纳入创业政策支持范围。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继续新建省市创业实训基地。到2025年末,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0.6万人,扶持大学生创业1000人,遴选6个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

(四)积极提高就业质量

强化就业服务和培训。加强职工和农民培训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构建以响水县中等专业学校为龙头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实施新技工系统培养计划,健全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鼓励社会、行业开展职业培训,促进科技培训示范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优化发展。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着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行业协会作用,更大规模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在重点企业、行业探索建立一批企业大学和职业学院,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新模式,形成广覆盖、全链条、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统筹推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依托各镇中小企业园和双创基地,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创业就业,促进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创业就业。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河塘管护等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到2025年,本县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有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建设。强化劳动关系源头治理,大力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大力开展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攻坚战,全面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四项制度”。做好风险防范,完善应急预案,坚决防范群体性事件,落实属地部门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协商、调解、仲裁多元化解机制,确保企业用工合法规范,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稳定在98%以上,劳动保障监察联动举报投诉平台案件按期运行率98%,人均“双随机”检查用人单位50户,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60%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结案率90%以上。

 


四、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有效保障教育公平。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模。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提升行动,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办园条件,完善政府投入、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重点推进主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加快农村乡镇幼儿园建设。到2025年,全县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所以上。

持续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每年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5%以上。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经费管理机制。落实公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不断提高幼师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严格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建制度,实行规划、国土、教育联审联批。推行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到2025年,所有幼儿园都建成合格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0%以上,普惠园、省市优质园比例达到90%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

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布局。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全县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多途径增加学位供给,促进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协调配置,推动优质师资向基层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引导生源合理分流,基本消除“大校额、大班额”。

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覆盖面。施“名校+”行动,实现全县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末位淘汰制,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校长队伍质量。到2025年,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教育现代化标准,建成市内涵建设先进校12所、市新优质初中9所,创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三)整体提升高中教育质量

全面改善普通高中布局和办学条件。科学调整普通高中总体布局,推进普通高中资源整合,全面实施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提升工程。继续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多措并举办好综合高中、综合班,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办学标准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校舍和附属设施,扩大全市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加快“创星”步伐,建设品质示范高中。

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分类结对办学全覆盖。引导四星和三星高中错位特色发展,加大名师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全县高中“振兴”工程,推动响水中学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第二中学、灌江中学“晋星”。优化教学管理,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2025年,建成名师工作室20个,高考本科达线人数逐年增长50人,考取“双一流”高校人数每年增长10%

(四)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建立与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确保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高于30%。启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紧缺人才职业培训计划,推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培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加快职业教育资源、学科、培养模式多元化建设,提升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加大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专业教师用人机制、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力度,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围绕服务产业发展需要,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加快推进响水中专异地新建,创建省级示范“专业+实训基地”,引导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逐步扩大“双元制”教学试点,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加快建设培育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到2025年,建成3个以上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现代化专用群,打造3个以上市内领先品牌特色专业。

(五)灵活便捷发展继续教育

健全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积极营造鼓励全面教育终身学习环境,完善终身教育激励机制和终身学习资源库,加快构建渠道畅通、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学习便利的三教融通、多元开放的终身教育办学体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场所,建设一批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创新利用计算机网络、现代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等科学技术与手段,开展城乡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教育和文化教育,推动全民学习,构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终身学习的公共教育资源平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六)加快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快智慧校园、智慧学堂建设,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终端配备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研究与开发,建设智能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推动全县各中小学校校园视频监控联网,推进数字化“平安校园”建设。

引导开发多种形式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向每一个学习者辐射优质资源,缩小数字教育差距。鼓励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专栏1 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新建学校工程。幼儿园:新建城东幼儿园、城中幼儿园、开发区幼儿园和天筑未来府东幼儿园。小学:新建解放路小学、开发区小学、开山路小学、城东小学。中学:新建开发区中学、城南初中、响中东校区、业余体校。职业学校:启动响水中专新校区和盐城钢铁学院建设。

教育现代化改造工程。新建改扩建全县69所学校校舍;改造实验初中20所学校浴室等生活设施;新建改造维修响水中学等9所学校运动场地;改造响水中学等38所学校外墙面;采购响水中专学业水平测试系统等8类教育技术装备。


五、深入推进“健康响水”建设

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传染病疫情等疾病防控,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坚持健康优先,深入推进健康响水建设。

(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免费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健全项目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逐年提高人均经费标准,形成增长机制。加强县内医联体建设,进一步规范医疗联合体运行方式。健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镇(乡)卫生院和村(居)社区卫生室等五级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形成具有响水特色的医疗服务15分钟服务圈。拓展与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的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高响水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到2025年,实现镇、村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率达到65%以上,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完善以中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中医医疗机构提档升级、规模全面达标。推进中医重点专科、名医工作室建设,在实现乡镇中医馆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提升标准化率。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积极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治未病及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到2025年,目标人群覆盖率达65%以上。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加快县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远程心电系统、远程影像系统、远程检验检查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打造互联网+医院。健全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利用智慧健康专网、电子政务网、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建成三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安全等七大业务应用,在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到2025年,全员人口信息、卫生健康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健康知识等五大数据库实现全覆盖,全县县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5级,县医院建成省级互联网医院。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成具备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能力,改革完善公共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管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以县人民医院为支撑、以县中医院为补充、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为前哨、院前急救机构为纽带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以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要求为根本遵循,打造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和专科医疗机构为支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的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全面建成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在县疾控中心建成应急指挥、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等五大中心,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三)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完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完善健康教育网络,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推进公共场所禁烟行动,组织开展三减三健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健康村镇和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建设创建。到2025年,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均建成一个健康教育室,各社区、村居均建成一个健康教育中心,全县中小学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不少于7课时,全县每万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0.38人,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95%以上。

(四)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体系。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做实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管理。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健全稳健可持续的筹资运行机制,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健全严密有力的基金监管机制。落实减税降费工作要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重大疾病基本医疗保险,提高大病保险统筹基金筹资标准,健全全县统一医疗救助政策。

提升医保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全县范围内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推广和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实现全县线上线下多渠道缴费,探索移动支付在医疗保障领域的应用。完善基本医疗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协同构建全省统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拓展与江、浙、沪异地就医门诊双向直接结算网。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加大定点医药机构示范点建设。

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落实落细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待遇水平,统筹用好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发挥好三重制度梯次减负功能。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的医保个人筹资部分全部纳入财政资助。

 

专栏2  深入推进“健康响水”建设重点工程

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设计,规划占地280亩,计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设计床位1300张。

新疾控中心建设。疾控中心整体搬迁,规划占地25亩,计划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新妇幼保健院建设。按省二级甲等妇保院标准建设,计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与县医院新院区整体规划、一起建设     

精神病院建设。按国家二级精神专科医院标准设计,规划占地45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计床位260张。

港城医院升级工程。按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进行规划,新建住院医技楼等。

镇区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对全县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提升;其中异地新建老舍、大有等卫生院。自2021年起,每年规划建设2-3个卫生院的改造提升项目。

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利用县城卫生资源,利用县中医院进行改造建设集老年活动、体检、健康咨询、基本医疗于一体的老年专科医院。

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将南河、六套卫生院建成区域医疗卫生中心。配备基础设施、设备,开展人员培养。

 


六、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紧扣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美好生活需求,加快提高公共文化、体育均等化水平,不断丰富各类服务消费产品,促进公共文体旅从保障型向高品质转变,构建高水平均衡化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建成集剧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一体的县文化艺术中心。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加快城东图书馆分馆、少儿分馆、阅读空间建设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快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镇区、村居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发挥好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阵地作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积极开展送文化到基层、送文明到村镇活动,构筑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继续做好非遗馆改造工程,筹备策划响水红色文化建设工作,不断筑牢基层文化建设根基。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着力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通过“云架构、云连接、云管理、云存储、云传输”等手段,将各类文化资源及服务打包上“云”,开展活动预约、场馆资源线上预约、书画展馆全景展示、线上资源共享等综合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坚持放映农村公益电影,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放映条件,力争实现农村公益电影工作全数字化覆盖。

(二)大力发展响水特色文化

发掘古关文化。以古云梯关、禹王寺及黄河故道响水段为载体,积极打响古关文化品牌,加大古云梯关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承力度,唱响黄河故道云梯关“江淮平原第一关”的特色文化品牌。

开发海盐文化。利用海盐产业优势,加强与银宝集团合作,依托海精盐厂打造盐产品加工体验基地,依托东昇公司建设日晒盐生产暨海盐艺术休闲体验基地。打造海盐主题乐园、海盐文化艺术中心、盐田理疗区等盐文化项目,发展响水独特的海盐文化,促进响水海盐文化遗产传承和再生。

突显钢铁文化。发挥地方产业优势,以不锈钢产业基地为基础,以德龙镍业公司为主体,宣传推介钢铁制作工艺,建设“钢铁是怎样建成的”博物馆和钢铁研究院,全面展示钢铁工业文化精髓,传承现代工业文化。

打造红色文化。打造以陈家港镇为主要阵地,以张爱萍将军等老一辈革命家事迹为宣传重心的红色文化品牌。强化张爱萍指挥所旧址、陈家港烈士陵园、响水革命烈士纪念碑、淮北盐场人民烈士纪念塔等红色文化基地的教育作用,发挥将军广场及以烈士命名的立礼、王商村等地的红色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培育和弘扬“红旗首扬陈家港”红色文化品牌。

繁荣小戏文化。县财政安排130万支持丰富完善优秀文艺作品,打磨提升精品小戏剧目,创作一批文旅融合题材群文作品,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量身定制做大做强响水“中国小戏艺术之乡”靓丽文化名片。

推动书法文化。依托我县现有的书法文化基础,开发以书法为主题和以书法艺术相关的文化产业项目,积极申报创建“中国书法之乡”,大力推动我县书法文化的新发展。

发展小镇文化。强力推进大有味道小镇、南河西兰花特色小镇、黄圩云梯关旅游特色小镇、张集杨回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小镇、七套中心社区十里桃园特色小镇等建设。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建成的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打造“城乡文化互动工程”,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推进城镇文化互送、镇与镇文化“串门”、镇村文化“走亲”,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持续开展文化艺术周、四市五县文化联谊、书画展及各类传统节庆活动。充分利用“中国小戏艺术之乡”优势,按照“大村建团、小村组团”方式,组建乡村艺术团,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走亲活动并选拔优秀节目参加县里戏曲专场、民风民俗展演、非遗展演等活动。不断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丰富优质服务和产品供给水平,创新“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模式,提供真正符合群众需求的各类文化产品。

积极建设“书香响水”。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网上图书馆、总分馆制等方式,将乡镇(街道)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室)纳入总分馆网络,整合全县公共文化和图书资源延伸服务触角,让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到更多人群。支持实体书店、阅报栏标准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方便公众的阅读服务场所。“十四五”期间,每年投资300万新建2个阅读新空间并对外开放。

(四)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统筹提升场馆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动响水全民健身中心、文体公园、多功能灯光球场、足球场地等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做好健身步道、室外体育健身器材配建布点和管理维护,构建功能完善和科学高效运营的县、镇(社区)、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加快县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促进竞体实力再升级。增加免费场馆,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共享利用率。继续推进主城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重点实施镇、村两级体育健身服务标准化建设。

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申办、举办各项竞赛活动,积极组队参加相关体育赛事,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与成绩。丰富完善校园体育活动,持续开展阳光体育和足球振兴计划,组织举办中小学足球、篮球、乒乓球及田径等各种赛事。积极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社区运动会、万人长跑等体育活动,着力提升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引导在职人群体育锻炼制度化、常态化。积极培育产业项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

 

专栏3  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重点工程

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县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涵盖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食堂、体育场、综合训练馆约4万平方米。完成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和主体功能完善,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新、改建体育公园4个,5个口袋公园嵌入体育元素。安装10套二代智能健身路径。新建健身步道50公里。80个小区安装室外体育健身器材。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保障服务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救助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兜底保障水平。

(一)健全保障服务体系

构建社会综合保险体系建立统筹层级更高、覆盖人群更广、体制机制更科学、经办服务更高效、基金管理更安全、长期发展更持续的社保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增长。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探索构建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保障机制,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继续稳步推进工伤保险“同舟计划二期”,力争新开工项目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到2025年底,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5万人。

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参保基础数据库,健全部门信息动态共享联动机制,实现源头管理、精准施策。持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人群参加社会保险。重点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型业态从业人员、中小微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参保监管力度,推进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资源整合,提升经办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更充分地发挥县人社网上公共服务平台和“12333”咨询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镇、村两级平台标准化建设水平,增强“四个不出村”经办能力。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构建“弱有所扶”救助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适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按时发放各类救助金、补助金,及时提高各类民政定补对象的保障标准,做到应救尽救、应补尽补。完善按户保与按人保相结合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认定办法,制定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办法,清晰界定法定赡(扶、抚)养义务范围,统一规范基本生活救助家庭财产标准或条件。推进保障绝对贫困对象向保障相对贫困对象拓展的救助改革,扩大社会救助对象范围,探索构建包括特困供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在内,分层分类、阶梯递进的四道保障圈,制定不同的救助政策,实施不同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做实做厚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能力。

完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完善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制定,照料护理标准参照养老机构护理标准的一定比例分档制定。加快全县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救助管理的“三级联动”,畅通“救急难”渠道,实现“救急难”运行机制县域全覆盖。全面推广“村帮办”“周末夜话”等便民举措,促进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急难情形“一键预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提升社会救助能力和救助效益,让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

推动基层救助综合改革。按照“放管服”要求,经县人民政府授权,将低保、特困供养、急难型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镇(区)实施。全面建立镇(区)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积极开展“先行救助”。依托“三级联动”和信息化平台,完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健全线上核对“机查”和第三方入户“人查”的对象核查认定机制,精准认定救助对象。全面实行“一证一书”,让困难群众申办社会救助“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

创新社会救助供给方式。加快推进救助方式转型,改变单纯发放救助金、减免相关费用的做法,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状况和需求程度,实施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救助服务,形成“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向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购买社会救助事务性、服务性工作,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补齐基层经办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全面实施民生托底救助综合保险,包括因灾支出型困难救助保险、重病支出型困难救助保险、特困人员护理困难救助保险,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将特困人员失能(智)护理保险覆盖范围拓展到低保家庭、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家庭中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探索调整失能(智)护理保险赔付方式,鼓励承保机构介入特困人员护理机构运营,逐步将护理补贴赔付转变为护理服务赔付。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大局中发挥作用,推动社会救助服务更加精准、便民、快捷。

 


八、大力改善安居乐行条件

大力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城乡老旧房改造,公租房建设,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发展特色公交,提升公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城乡居民安居乐行提供条件保障。

(一)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

持续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依据我县棚户区改造计划方案,按棚改民生化、程序合法化的原则,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步伐,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到2025年,新增棚户区改造面积3万平方米。加强保障房的治理和管理服务,完善住房保障货币化补贴机制。因地制宜稳步发展配售型的共有产权房,适度增加经适房供给,优化保障性住房筹集和使用方式,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机制。畅通民间资本投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与运营的渠道,切实解决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住房问题,实现住有所居。

(二)加快城乡老旧房升级改造

加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制定农房改善具体政策,突出鼓励进城入镇,加大空关房屋、零散房屋拆除力度,对逐渐萎缩的空心村、小型村进行迁建、撤并。大力培育建设一批中心村,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村实施改造提升。“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全覆盖,“空心村”改造基本到位,全面完善42个新型社区配套工程。健全完善老旧小区各类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家园。

(三)保障公共租赁住房

加快配租型的公租房建设。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房房源、积极规范房屋租赁市场,满足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和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加强保障力度,逐步扩大租赁补贴发放范围及力度,确保达到应保尽保的目标。推动由实物配租为主、租赁补贴为辅,向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转变。引导居民通过租赁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优化住房资源配置。

(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改造及提升城市道路工程,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强村庄路网与交通主骨架高效衔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体制,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平安村口”建设。实施美丽乡村路建设,对乡村集中居住点、县乡村主干道进行白改黑。到2025年,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及县道改造工程372公里,建设桥梁110座,建设道路安防工程560公里,确保全县县乡道及通客运车辆、校车的村道安全隐患整治率达100%

(五)公交服务及特色公交

落实公交优先战略。鼓励公众绿色出行,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加快推进城市公交停保场、农村客运站和公交候车亭建设,基本实现公交车辆进场停放。到2025年,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14标台。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优化调整城乡客运和镇村公交线路,形成城区、城乡、镇村三级无缝衔接的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实现城乡客运由目前的城乡客运班车向公交化运作模式的转变。结合苏北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建设,对南河镇、陈家港镇的线路进行重点优化。新建双港、小尖、南河、运河、六套五个农村客运站,加快推进城市公交首末站建设。

发展特色化公交。打造环形旅游观光线路,重点打造海堤公路旅游线路、西兰花旅游观光线路、服务九丰等产业线路、中山河观光带线路、云梯关旅游观光线路等一批具有响水地方人文特色和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的公交旅游线路。

 

专栏4  大力改善安居乐行条件重点工程

安置房建设。金城家园A区、城南安置区、红旗路安置区、食品高新产业园安置区、阳光星园安置小区。其中阳光新苑安置小区占地25亩、238套,41000平方,投资12000万元。金城家园A区安置房占地106亩,共23幢建筑,建筑面积约17.3万平方米,安置总户数1259户。

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6000户,其中拆除“空关房”2000户,进城入镇安置2000户,新扩建13个新型农村社区安置1000户,老村庄就地提升改造1000户。

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整治老旧小区21个,315栋、8359户,总建筑面积约97.97万平方米。

棚户区改造。实施双园路西延、灌河堤、麻纺厂、农贸市场、东方红小学周边等地段棚户区改造,共涉及约2000户,房屋面积约25万平方米。

现代化综合性客运枢纽。建设一级客运站建筑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配备客运区,物流区,公交出租换乘区,配套服务区,占地面积达50000平方米。

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购置100辆公交车,建成运行公交首末站,总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

县城道路改造。

1.灌江路(响坎河至东海路)改造,灌江路与东海路交叉口右转机动车道、慢车道及人行道改造。

2.开发路(长江路--淮河路)改造,基础沥青路面改造。

3.双园路(幸福路至金海路)改造,进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改造。

4.东园路(灌河路至双园路)改造,人行道及慢车道改造。

5.银河路(通榆河堤路至金海路)改造,沥青面层改造。

6.响灌路(幸福路至东园路)改造,加铺沥青面层。

7.珠江路改造,金海路东侧机动车道维修、幸福路至开发路人行道改造。

8.淮河路、东园路(淮河路、东园路分别改造中奥华府小区北侧与西侧部分)人行道改造,人行道改造。

9.灌河路(裕廊大桥至204国道)道路、人行道改造道路排水改造,道路、人行道改造,道路排水改造。

10.东海路(双园路至灌江路)改造,人行道及慢车道改造。

11.县城道路积水路段及混凝土检查井盖更换、混凝土雨水口改造维修,主要是沥青和混凝土路面损坏、窨井盖损坏、混凝土雨水口改造维修。

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新改建25公里农村公路;推进“平安村口”项目建设,设置标志标线、防撞护栏等;推进县乡道桥梁限载标志建设,全县720座县、乡道桥梁完成限载标志设置。

美丽乡村旅游公路。南大线、西兰花基地生态旅游观光公路,路线全长26.922公里,按二、三级公路标准提升改造。

 


九、加快建设美丽城市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清水入海”“蓝天长驻”“净土永护”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与集中攻坚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新响水。

(一)打好碧水保卫战

强化饮水安全保障。加快水源地达标建设,强化通榆河水源地和古黄河水源地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确保全县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全面落实断面长、河长治水责任,确保灌河陈港和灌河大桥2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供水环网、清水互通管网100公里。定期监测、监测和评估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出水等饮用水安全状况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从水源水到龙头水全过程监管力度,构建“水源达标、应急备用、深度处理、预警应急”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

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工业污染源防治,加强对企业污水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确保正常稳定运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养殖污染防治,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清理整顿围垦养殖,推广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技术,有效控制水产养殖业污染。实施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对水质良好类控制单元,采取水生态保护及风险防范措施;对水质需要改善提高类控制单元,制定达标方案,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单位内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地表水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善水环境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到2025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质的比例保持100%

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高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新建污水主干管网5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万吨/日。加快城镇生活混合雨污水分流管建设,尽快实现县城雨污分流。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所有行政村建有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污水处理体系,提升尾水排放标准,合理实施尾水回用工程,加大尾水再生利用相关扶持政策力度,至2025年,尾水再生利用率提高到25%以上。

(二)打赢蓝天保卫战

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优化产业布局,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格准入门槛。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实施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物减排工程,启动对挥发性有机物、臭氧和细粒子的污染控制。全面整治燃煤锅炉,加快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扩大现有燃煤热电厂供热范围。加强交通污染的防治,加强车辆准入与监管,实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开展船舶大气污染防治,采取鼓励政策积极发展绿色船舶,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船舶。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等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治理,完善防尘网围挡等扬尘控制措施。常态化对县城开展抑尘作业,持续治理扬尘污染、油烟等环境问题。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完善区域大气环境监控预警机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作防治。加密大气监测预警监测站点,加强环境监测网格化建设,切实压实属地责任。进一步加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物检测,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到2025年,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完成省市定削减任务,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确保PM2.5浓度降低至34μg/m3,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

(三)打好净土保卫战

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立优先修复污染土壤清单,积极开展土壤生态修复。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畜禽粪便和植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农田生态,实现清洁田园。加快对生态化工园区退出企业土壤开展修复,按照“谁污染谁治理 谁损害谁赔偿”的原则,督促责任主体切实推进污染地块的修复工作。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和土壤质量监测。完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建立响水县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合理进行土壤监测点布置,启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体系,严防新增土壤污染。以响水县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通榆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通榆河清水通道维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域,合理划分土壤保护等级,确定土壤优先监管区域。完善重点行业企业地块污染状况信息,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调查,企业关闭搬迁遗留地块的土壤情况进行排查,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地块清单。

(四)推进美丽宜居城乡建设

积极构建城乡绿色生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为核心,实施“一片林”工程,高标准推进沿海万亩林场等重点绿化项目。依托县域交通网络,形成“三横三纵”道路生态廊道,依托河流网络,构建“三横三纵”六条绿色生态景观轴线。与东部沿海防护林带组成县域生态廊道总体框架,构成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优化林业生态布局和质量。大力开展城市“增绿添园”,实施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工程和健身环城绿道工程,优化公园、绿廊、居住区和单位绿化等绿地生态系统,完善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和城市林荫系统。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林网和绿化示范村庄达标建设。切实加强湿地保护,持续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工作,营造有别于都市景观的湿地特色生态景观,形成海岸线大保护格局。到2025年,林木覆盖率达25.1%

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对照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的标准,实施县城全面清理整治工程。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高交通、供水、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信等保障能力。开展“厕所革命”工程,遵循“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加快公厕建设改造,着力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省下达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任务,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实施城乡环卫提升工程,深化垃圾分类,实现县城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强化县城保洁,对县城主次干道实行全天候保洁,扎实开展村庄垃圾整治达标行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支持开展现有住宅加装电梯、无障碍通道等适老化改造。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行动”绿色村庄建设活动,积极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村容村貌出新,倡导文明生活习惯,统筹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2025年底前,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0%,基本完成全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专栏5 加快建设美丽城市重点工程

水源地达标建设。沿海水厂水源地,建设取水口及25公里浑水管线,古黄河水源地,对一级、二级、准保护区范围内面源、点源、内源污染实施整治,在取水口建设防护设施及水源保护设施,新建应急保障中心1座,设置400KW应急发电机组1组,通榆河饮用水源地防护林工程,通榆河响水镇段栽植600亩防护林。

生态河道打造。全县疏浚整治村庄河道144条,疏浚后开展河道周边控源工程;健全完善管护网络,落实管护经费,巩固治理成果;积极推进村庄河道生态治理,建成村级生态河道13条,超额完成市下达打造8条村级生态河道任务。

县城污水截污纳管。县城7个无物业和集中居住区污水截污工程。

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县城城西、陈家港镇2个生活污水处理厂,4个中心社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10个镇区污水处理厂实现第三方市场化运行管理。

农村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按照“镇边村庄接管污水厂、集居村庄建站、分散村庄建设户用型处理器”的治理模式,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2020年新建64个村、提标10个村污水处理设施,累计完成总数为100个村,完成占比为65.8%,达到省市60%的考核目标要求。

县城道路排水改造。清泉路排水改造(珠江路至淮河路段西侧雨水管线,东侧增加雨箅)、解放路排水改造(双园路至解放桥段)。

黑臭水体整治。完成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对初步排查的9条黑臭水体进行系统治理,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

 

城市河道景观风光带。以主城区“四纵四横”河道为主,2020年建设河道两条:三洪河(六排河—灌河),四排河(通榆河伏堆河—响坎河)。2021年建设河道三条:六排河(通榆河伏堆河—响坎河),五排河(三洪河—响坎河),中心河(六排河—五排河)。2022年建设河道三条:通榆河伏堆河(八排河—县自来水厂),八排河(通榆河伏堆河—三洪河),三洪河(迎宾大道—六排河)。

实施“一片林”工程。高标准推进沿海万亩林场等重点绿化项目,每年新增成片造林4000亩、改造提升5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7.3%。

城市绿化提升工程。对黄海路和县城20个重要节点绿化进行提升;实施东海路、北海南路绿化改造。

厕所革命工程新建县城公厕10座、农村公厕60座。

农村改厕工程。按照应改尽改、应拆尽拆、应修尽修的思路,年内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每年新建3000座以上。


十、着力建设“平安响水”

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平安响水建设作为提升广大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民生实事工程,从严从实从细狠抓措施落实,全面提升平安建设能力水平,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护驾扬帆。

(一)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调整完善各级安全生产、消防、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各级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通全县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工作体制。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提升综合救灾减灾应急管理能力。加强超标洪水、水库安全度汛、海洋灾害等风险防范,统筹做好方案预案、队伍物资、蓄滞洪区运用等各项准备,打造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灾队伍,加快灾后恢复生产、重建损毁房屋和设施。鼓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社会力量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施气象灾害预警协同工程,重点加强洪水、海潮、雷暴等自然灾害预警,完善县、镇(区)和村居(社区)三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协同工作模式。强化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公园绿地、民防工程、体育场馆和学校等设施融入应急避难功能,做到一场多用、一建多能。到2025年,建成2家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健全完善行业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涉灾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制度。强化督查、巡查,鼓励举报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制度,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各部门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推进应急管理法规制度贯彻落实。构建覆盖全县域、全层级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

(二)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推进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建立完善以各专业委员会为主体的安全生产风险研判制度。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条件,严把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审批、建设的安全关口,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达不到安全条件的,一律不予建设和投入生产运行。

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组织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落实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持续开展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全面坚守安全底线。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危废固废、渔业船舶等重点行业本质安全度提升,从源头减少重大危险源企业和重大危险源数量,消除安全监管领域盲区漏点,防范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采取召开专题会议、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政务督查等形式,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严肃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责任落实和“五落实五到位”,重点抓隐患治理具体执行和实际效果,重点抓违法行为曝光、问责和执法,倒逼企业知责履责尽责。

(三)增强社会治安防控

着力打造“智慧警务”。大力实施公安大数据战略,扎实开展“数据赋能”攻坚行动,推动传统公安工作向智慧警务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档升级,加强技防设施建设的密度和广度,全方位采集汇聚数据,确保辖区“人、地、物、事、网”等治安要素及时入网、实时掌控。强化部门联动协作,打造一张系统互通、信息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一网式”“一站式”审批和“自助式”业务办理服务。

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一张网”“五个一”要求,扎实有序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增强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科学合理划网定格,按照属地管理、街巷定界、规模适度、动态调整原则划分社区网格。实行网格动态调整机制,不断编实织密平安网格,推动社会治理的触角有效延伸到基层末梢。进一步扩大社会共治面,统筹推动“警格”与“网格”融合,壮大“红袖标”“治安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开展治安防范、矛盾化解工作。推进网格管理实体化,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与公安网格分中心联动建设。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新一轮“雪亮工程”建设,完善常态摸排黑恶线索、警种合成作战、整体联动打击的扫黑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聚焦村霸、宗族恶势力、保护伞等基层恶势力重点问题,重点排查基层、行业涉黑涉恶矛盾纠纷的问题线索和隐患纠纷,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提高社会治安整体水平。深入宣传宪法、刑法、治安管理以及与扫黑除恶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

严格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健全覆盖食品安全风险、药品化妆品不良反应、药物滥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体系。加强食品药品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定期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会商,定期分析、评估和研判安全风险。强化风险分类控制,重点强化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严把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安全关、农业投入品监管关和标准化生产关,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健全食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引导和规范食品经营行为。提升学校、机关、企业等集体场所食品安全管控能力,构建贯穿食品采购至餐食供应全程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十一、筑牢重点群体关爱服务体系

关注重点人群,完善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关爱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和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服务,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统筹推进护幼、扶老、助残、优抚等福利事业发展,推动福利服务范围向社会公众拓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加强儿童照护关爱服务

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构建以家庭为主、托育补充,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支持社区(村)盘活闲置公共资源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站)”,为社区婴幼儿家庭提供就近就便照护服务。加大对社会力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用人单位内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指导监管,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效能水平,促进相关服务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积极措施,为婴幼儿照护创造便利条件。

保障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合法权益。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原则,规范化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之家”,提供课业辅导、精神慰藉、安全教育、亲情联络、兴趣拓展培训等各类关爱服务。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强化心理健康引导,促进学校教育、家庭养育、社会陶冶的协作互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工作联动机制,建立各职能部门定期通报会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形成对困境儿童保障的工作合力。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二)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扩大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深度融合,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监管到位、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指导、镇级统筹、社区落实的居家养老服务三级网络,加快整合镇区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存量设施,实施公建民营,推进品牌化连锁化运作,构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普惠制实施,将全县80周岁以上老人60周岁以上失能、半失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通过民建公助、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兴办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到202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50张,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各类养老床位占养老总床位比例达到80%,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比例15%,农村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成率达90%

大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康养机构深度融合,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加快推进乡镇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镇(区)敬老院设立医疗点,养老机构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确保满足全县失能半失能老人医养需求。优化养老床位结构,提高具有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性质的护理型养老床位比例,优先保障失能半失能等困难老年人服务需求。到2025年,养老护理院持证上岗率达100%,依托公办养老机构建设1所老年康复护理院。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方式为行动不便的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管理和康复护理,符合规定的费用逐步纳入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畴。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基金投资运营监管,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机制。

实施智慧养老工程建设。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有网络资源,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全面运营县“12349”养老服务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平台,构建以平台为指挥中心、镇(区)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为管理中心、社区(村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信息化、数字化系统。

(三)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提升残疾人基本保障水平。确保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这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领取的保障金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之和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00%。残疾人全部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逐步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提高保障标准。继续落实和完善贫困及重度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补贴、残疾人康复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等各项社会保障。

完善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业,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成一所200张以上床位的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机构,实现全县失能失智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

加强残疾人教育服务。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深入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持续推进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远程教育服务等模式,确保特殊需要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以上。构建全学段特殊教育体系,落实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符合条件的持证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完善康教结合服务,加大教育、医疗保障、残联等部门的合作力度,建立残疾儿童少年电子化成长档案,实施医教结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保健和康复服务。改善残疾人生活服务,加强社会关爱。加快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为残疾人的社会优待服务,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和志愿助残服务。

(四)做好退役军人优抚安置

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健全军休人员常态接收机制,加快移交安置步伐,切实做到“即退即审、即交即接”。积极稳妥推进部分退役军人社会保险接续工作,探索建立现役军人家庭保险制度。广泛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增强感情交流。建立健全困难退役军人“一本账”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扶援助。加强军休机构保障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政策。构建新型优抚对象服务体系,推进物质保障和精神抚慰相结合,适度拓展优待范围和优待内容,不断提高优抚对象养老、教育、住房等保障水平。协调落实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安排重点优抚对象参加短期疗养和医疗巡诊活动,到2025年,确保重点优抚对象参保率达到100%、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超过85%、实现医疗“一站式”即时结算。

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协调落实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政策,对下岗失业退役军人提供再就业帮扶。探索完善“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模式,建立需求、培训、就业的“共赢”机制。积极探索退役士兵劳务输出、农村籍退役士兵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有效路径。组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团队,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的一体对接。

 


十二、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有为政府

加快数字化建设,打造“智慧响水”,以信息化手段为载体,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优化各类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有为政府。

(一)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推进智慧政府服务建设。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政府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建设“城市大脑”,提升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功能,推进智慧警务、智慧城管、智慧住建、智慧水利、智慧环保、智能交通、智慧气象等建设,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系统改造升级和数据整合,赋能传统行业发展和监管。建立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深化“不见面”审批,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强化网上事项办事指南的标准化建设,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办事少折腾、少跑腿、更舒心。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5G网络,建设5G基站,探索统筹利用路灯、交通指示、公安监控、通信等市政设施及沿路杆塔设施的基站共建共享新模式。加快实施光网城市工程,持续推进网络骨干带宽和核心骨干网带宽建设,全面完成光纤到户改造。加快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等固定网络基础设施改造。持续完善基础数据库,以数据资源的汇聚、共享、开发、应用为核心,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响水。

(二)强化城市精细管理服务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以高起点、严要求、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加强执法队伍、环卫工作人员和数字管理设备配备,对校园、医院、公园、广场周边的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实行全天候实时监管。实现城管作业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对管理对象(场所)的监管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大力遏制违建,强化县城违建整治。加大农贸市场、市民广场、游园节点、学校医院等重点地段周边市容管理力度,实行全天候规范化管理,确保秩序井然。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创建一批精细化管理示范道路,结合网红街区建设、“十没有、二十有”示范路建设,将县城黄海路、淮河路打造成精细化管理示范路。持续深化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功能,探索建设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协同化、高效化、智慧化。

推进便民设施工程建设。开展县城店招店牌专项整治,改造提升老旧户外店招,建立健全县城区户外广告管理档案。规划建设一批水果、蔬菜、水产、建材、花木批发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减少无序经营对城市管理的负面影响。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有序新建、改造、提升一批农贸农批市场。建设完善停车设施,加强公共停车场规范管理,加强居民小区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点的建设。加快构建和谐宜居的生活街区,健全“15分钟社区服务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

(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统筹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形成“三社联动”,持续提升协同治理效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化综合治理,着力推进警网融合、平安前哨和县镇村三级社会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实现“三三制”服务架构。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健全“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协调和管理、应急处理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继续推进党群(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阵地建设,按照“十五分钟服务圈”的要求,完善社区建设配套工程。加大居(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完善“村帮办”服务站,继续对群众实行“三代三帮”。“十四五”期间,全部达到省级城乡和谐社区标准。

全面推进网格化治理模式。合理划定网格单元,按照“多元合一、一员多用”原则,加大专职网格员配备力量、加快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打造管理网格化、功能模块化、信息网络化、运行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通服务基层、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村)”。推进网格管理实体化,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与公安网格分中心联动建设。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完善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动员和组织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探索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模式,引导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孵化更多优秀公益项目,增强和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快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服务平台和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建设。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有效办法,促进政府部门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着力提高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广泛吸收引导基层协管人员、“五老”乡贤、各类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担任兼职网格员,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四)优化专项社会事务服务

深化殡葬服务改革。大力推广生态安葬,全面实行生态安葬奖补激励政策,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改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到2025年,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80%。围绕“小型化、绿色化、生态化、规范化、特色化、智能化”六个目标提升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层次。完成殡仪馆升级改造工程,不断完善殡仪服务功能,达到国家三级殡仪馆标准,实现县级殡仪服务设施和乡镇立体式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全覆盖。全面落实惠民殡葬补贴政策,健全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大力推行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

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遏制婚俗不正之风,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深入规范婚姻登记行为,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确保登记合格率达100%,积极创建国家4A级婚姻登记机关。积极做好婚姻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贯彻执行《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婚姻权益,在社会上倡导文明婚姻家庭和生活行为。进一步加强婚姻登记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


十三、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县委县政府要把民生事业高质量供给摆在重要的位置,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强化制度协调自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继续深化民生事业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民生事业发展体制机制。要优化整体设计,促进各项制度有效衔接,协调自转,增强民生事业发展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完善既有制度,优化整体设计,促进各项制度有效衔接,协调自转。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勇于先行先试,在体制机制、实践路径、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切实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

明确各级责任。县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行业发展规划、专项建设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安排,推动本领域建设目标、工作措施和清单项目的有效落实。各乡镇、园区要以县定服务清单为依据,加强对民生项目的绩效评价和监督落实。

(二)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建立以增强民生福祉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设立民生产品专项资金,确保民生投入,保住基本、兜住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调整财政出结构,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增加教育、医疗、卫生防疫、应急管理、社会养老以及农村及落后地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满足需求最迫切、供给最薄弱领域的公共服务。

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政府采购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社会机构和资金参与提供民生产品,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民生投入保障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综合利用债券、保险、信贷、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民生项目投融资提供支持。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县级层面建立综合性决策指导机构,强化各部门规划和制度衔接,统筹资金预算、项目安排和重大工程,解决重复补贴、多头管理、政策优惠“碎片化”等问题,确保更加精准到位的投入产出。

(三)优化产品供给准入机制

深化改革扩大市场准入。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公平开放民生事业准入,针对市场化机制缺位、薄弱的服务领域,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供给格局。

加强政企社紧密合作。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建立民生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制度,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引导和调控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大力培育特色服务机构集群。

健全服务供给决策机制。构建公众对民生产品需求的均衡利益表达机制,细化民生短板和弱项需求测算,实现对产品种类、服务范围、标准要求的动态调整,优化供给结构,增强群众享受服务的选择权和灵活性。

(四)强化专业人才支撑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大力培养发展紧缺人才,专项定制公共教育、医疗健康、卫生防疫、文化体育等专业领域人才培养计划,扩大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队伍规模。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区域紧缺专业人才目录制度,指导人才招录、进编申报、政策扶持等工作,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培育引进社会领域和公共服务高层次人才,完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等激励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尤其是教育卫生领域学科领航人才、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探索公办与非公办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实现人才利用最大化。

提升基层专业能力。健全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推进定岗定向培养。完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鼓励公共服务人才、社会工作者参加高层次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给予政策补贴。

(五)健全质量监测评估机制

强化服务供给监督。建立服务指南、行为规范、质量承诺、服务记录追溯、服务绩效评价等制度,尤其是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民生事业发展的“可达”“可见”“可用”“可办”。

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聚焦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服务指南准确度和在线服务成熟度四个方面,引入第三方力量开展评估,加强情况跟踪、动态分析和公众满意度评价,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将服务供给方、服务对象的信用记录纳入社会诚信系统平台,全面建立服务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制度。


打印 关闭